这算盘珠子拨得,隔着个南海都能听见噼里啪啦的响声。菲律宾那头最近整了出新活儿,说要从11月起,给咱中国公民恢复电子签证。瞧这架势,红毯都快铺到家门口了,嘴上说着“加强民间交往”,可那眼神里的渴望,明晃晃地写着俩字:快来。
咱就是说,这“欢迎”来得有点意思。只限旅游或商务,最多待14天,入境还非得从马尼拉或者宿务这两个机场。搞得跟一张限量版体验券似的,用之前还得先读懂附加条款。这哪是敞开怀抱,分明是小心翼翼地探出个脑袋,既想让你看到他“热情”的笑脸,又生怕你一不留神踩着他家草坪。
时间要不往前倒个几年,回到那个旅游业的黄金年代2019,那时候菲律宾提“中国游客”,那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超过170万的游客大军,像潮水一样涌向长滩岛、薄荷岛,直接把人均消费干到1000美元以上。那会儿,当地卖椰子冻的小贩一天下来,数钱都能数出手抽筋,谁能想到,这好日子说变就变了天。
一场疫情把全球旅游业拍回了原点,可别家都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往上爬,菲律宾却眼瞅着中国游客这根最粗的大腿,死活抱不上了。到了2023年,全年入境的中国游客才区区26.4万人,跟巅峰期比,简直是断崖式跳水。隔壁韩国游客倒是来了144万,撑起了场面,可韩国朋友消费再猛,也填不上这巨大的窟窿啊。看看人家泰国,喊着2025年要吸引900万中国游客;马来西亚更狠,直接免签,就差把“欢迎金主爸爸”刻在脑门上了。这么一对比,菲律宾这操作就显得格外扭捏。
为啥游客不去了?签证麻烦是一方面,但根子不在这儿。小马科斯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才是劝退游客的终极“大招”。一边在南海问题上反复横跳,动不动就把那张早就该进垃圾桶的“南海仲裁案”废纸拿出来晃悠;一边又在经济上火烧眉毛,急着让中国人回来消费。这波操作,真当我们是记忆只有七秒钟的金鱼吗?一边端着碗求着赏口饭吃,另一只手却在我们院子门口晃悠拳头,这饭谁能吃得下?
不光是游客用脚投票,资本的眼睛更是雪亮的。菲律-宾驻华使馆的商务参赞最近卖力吆喝,说什么《公共服务法案》改了,什么《外国投资法》门槛降了,描绘了一幅“快来投资,遍地是黄金”的美好画卷。可问题是,这饼画得再大再圆,也得有人信才行。菲律宾粤商会会长林翰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地供应链不成熟,物流体系跟不上,这些都是硬伤。
更要命的是地缘风险这颗定时炸弹。仁爱礁那艘破船还跟个牛皮癣似的赖在那儿没走,时不时就得出来恶心人一下。你这边刚签下投资合同,那边他就在海上搞点小动作,这让投资者的钱怎么敢安心进场?谁愿意把真金白银砸在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上?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合作都建立在最基本的信任和稳定之上。
说白了,菲律宾还是没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游客还是资本,选择都太多了。东南亚这片热土,越南、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哪个不是铆足了劲在优化营商环境、简化旅游手续?中国的“贸促出海”活动搞得风生水起,企业家的考察名单上,菲律宾早就不是优先选项了。人家宠物用品公司去马来西亚参展,现场就能签下两个货柜的订单,这种立竿见影的合作,在目前的中菲关系下,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一张电子签证,听起来是破冰,实际上更像是一次没什么诚意的“危机公关”。既想从中国身上捞好处,又舍不得放弃背后那个“大哥”给的政治糖豆。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说到底还是把我们当成了“人傻钱多”的冤大头。真以为免个签、开个门,我们的钱就会自动流过去?未免也太天真了。游客的脚步和投资者的钱包,从来只跟着诚意和安全感走。这道理,希望他们能早点想明白。
配资手机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