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整整六年时间,谁都能看出日本不仅要东北,明显要吞并整个中华,作为执政中国的国民党置若罔闻,不做反侵略准备,使国力、特别是工业、军事装备与日本距离越来越大。卢沟桥事变后,虽然发出了全民抗战令,因为国力悬殊,抗战几乎成为一场不对等的战争。
这六年,抗日不在国民政府的主要议程上,“攘外必先安内”国策,很明显剿灭共党比抗日救国重要。蒋介石忙于亲自指挥百万国军在江西对红军展开围剿。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围剿行动,终于在第五次时,将红军逼至绝境。1935年秋,红军被迫撤离瑞金,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蒋介石率领国军一路穷追不舍、猛打猛击。红军一路历经艰难险阻,血染湘江、四渡赤水、攀爬雪山、跋涉草地,勇闯天险腊子口,翻越天堑娄山关,跨越十三省,行程两万五千里。最终,在一张国民党报纸的线索指引下,红军撤至黄土高原的陕甘地区。
然而,蒋介石仍不肯罢休,竟派遣本应抵御日寇的张学良的东北军以及杨虎城的西北军前去围剿红军。红军于绝境之中奋起反击,成功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蒋介石消极抗日的行径,激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公愤。1937年7月7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北京宛平卢沟桥公然与日军展开激烈交战,此役震惊全国,抗日的声浪迅速席卷华夏大地,从而拉开了抗日战争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蒋介石的主要人力物力都布置在剿灭共产党上,突对日开战并没做好准备,全国战场一开始就陷于战略被动。日军有备而来,势如破竹,喊出三个月占领中国。国军一路败退,打一仗败一仗,回顾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就没打过像平型关那样的胜仗。除了边远的新疆、西藏等少数省份,三分之二的主要国土被日军占领,并建立了伪政权,修铁路、开矿山、大搞基础建设,无数的战略物资运到日本,做好长期占领中国的打算。
林师长指挥平型关战斗
死里逃生的共产党、毛泽东,一边在血与火里在江西抗击国民党的围剿,一边是战略撤退,率领孱弱红军北上抗日。设想一下;如果共产党当时有国民党那么强大力量,绝不会下令“不抵抗”,军队绝不会就一个令,逃跑!
共产党“明知不敌,也要亮剑!”那种不服输、不怕死、敢想敢干的精神,让中国人“血脉觉醒”。
亮剑
毛泽东、蒋介石、共产党、国民党比一比,就清楚谁是恐日派、谁是逃跑派、谁是投降派,谁是真爱国,谁是真抗战。
好在今天的国民党在台湾已经没有话语权了,说它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也不为过。如果想平等与共产党对话,就该有点作为,起码在台湾岛有治权。
马英九等国民党一次次到大陆来,说一些言不由衷漂亮话,他执政时的“一中各表”危害更大。
配资手机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