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率领陈国、蔡国、虢国、卫国以及周军,联合发动对郑国的讨伐,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繻葛之战”。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惨败,周桓王被敌军射中一箭,联军溃败,面子尽失,昔日的强盛不复存在。此战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诸侯国反叛成为一种常态。从那时起,周朝的封建制度经历了四百年的鼎盛,曾被誉为“江山永固”的周朝,也在这一战后开始走向衰败。
时光转至公元前154年,西汉景帝三年,“七国之乱”爆发。这次叛乱让刘邦的后代们尝尽了分封制的恶果,从高祖刘邦开始,分封制仅仅维持了不到五十年便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关于分封制的利弊,学者们已争论了两千年,历史一次又一次通过血的代价验证了其危险性。继“七国之乱”后,历史上还发生了“八王之乱”和“靖难之役”,中间更是出现了若干因分封而亡的小政权。
展开剩余80%有人认为分封制也有其合理性,比如有学者指出,若秦朝实行分封制,秦末的农民起义或许不会蔓延。还有人认为“七国之乱”并非完全由分封制导致,毕竟周朝也维持了四百年之久,直到反叛才发生,而且它最终的灭亡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衰落。显然,这些观点无法完全站得住脚,历史已证明,分封制往往会导致政权的崩塌。即便周朝在反叛前维持了四百年的相对和平,那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偶然结果,绝非因为分封制本身的成功。
那么,周朝为何能够维持四百年而不崩溃呢?实际上,周朝的分封制有一个不太显眼的特点,那就是周天子所分封的土地大多并非其自有,而是利用外部的资源分给诸侯。简而言之,周天子将其他地方的土地赠送给诸侯,很多土地并没有直接的财政支持,诸侯们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反而需要依赖自己的实力去开疆拓土。根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时的天下有上千个方国或部落联盟,但他仅仅分封了108个诸侯国。在西周建立后的200年里,周天子和诸侯们都致力于对外征战,拓展领土,这一时期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周天子能够大方分封,诸侯们也全力以赴,抱团共同对外作战,内部矛盾暂时被压制。
然而,到了周厉王时期,随着扩张的减缓,诸侯国之间开始出现矛盾,逐渐转向了兼并邻国的方向。《周礼》规定,所有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只是管理者,并没有权力兼并其他国土。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诸侯们开始争相扩大自己的领土,天子的威望渐渐下降。到后期,周天子名义上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实际上已被削弱。
经过二百年的扩张与兼并,周朝的诸侯国逐渐崛起,逐步形成寡头政治,各大诸侯向周天子争夺政治地位的情况变得愈加明显。直至周平王东迁,春秋时代正式开始,郑庄公通过威逼周平王交换质子,实际使周天子地位低下。这一行为标志着诸侯争霸时代的来临,周天子已成为历史的拖累,无法再维持统治的中心地位。
从这个历程来看,周朝的分封制之所以能够维持四百年,主要是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周天子和诸侯的利益共享。随着扩张的结束和内部矛盾的积累,诸侯们最终选择了背叛,决定推翻周朝。
再来看西汉,分封制为何在短短五十年内就破裂?西汉的分封与西周不同,西汉没有进行外部扩张,而是依赖从朝廷剥取资源。许多诸侯国,像齐国、胶东国等,垄断了诸如盐、铜矿等重要资源,使得这些诸侯国的财富甚至超过了中央政府。这种情况使得各地的诸侯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变得对立,矛盾不断激化。例如,吴王刘濞因财力雄厚带头反叛,最终导致西汉分封制度的崩溃。
从汉景帝的台词可以看出,西汉的分封制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威胁中央的“毒瘤”。历史上,许多诸侯,如济北王刘兴居、赵王刘遂等,曾勾结匈奴反叛,最终导致西汉分封制度的彻底失败。
总的来说,分封制的失败证明了基于宗法和血缘关系建立的政权是脆弱的,利益驱动下的分封虽在短期内有效,但最终也会走向崩溃。历史的发展最终证明了,分封制与中央集权模式的冲突,使得后者成为更为长久且有效的政治形态。
为何分封制会败给中央集权?这是因为分封制本身是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周武王在建立周朝时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征服所有部落和部落联盟,因此采取了分封制来利用各大部落的力量。分封制本质上是部落联盟的升级版,而非独立的政治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使得分封制逐渐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中央集权逐渐成为必然的趋势。
分封制在最初的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它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最终导致了政治体系的崩溃。因此,尽管分封制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时刻,但它最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败给了中央集权模式。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手机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