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张之洞全集》《清史稿》《洋务运动史料》等史籍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一个秋日午后,紫禁城内一片静谧。
在军机处的暖阁里,湖广总督张之洞正襟危坐,手中紧握着一份厚重的奏折。
这份奏折里写着一个惊人的数字——500万两白银。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请款报告。
张之洞要用这笔天文数字般的银两,在汉阳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钢铁工厂。
这个想法在当时的大清朝堂上,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
军机大臣们面面相觑,有人暗自摇头,有人窃窃私语。
500万两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八千万两左右。
张之洞这一开口,就要走朝廷十六分之一的家底。
更让人忐忑的是,这个决定最终要由那位在帘后掌控天下的老佛爷——慈禧太后来拍板。
她会如何回应这个"疯狂"的请求呢?
【一】"张香帅"的钢铁梦
说起张之洞,江湖人称"张香帅",这位晚清重臣可不是等闲之辈。
他出身翰林,却偏偏对洋务情有独钟。
在那个"师夷长技以制夷"刚刚兴起的年代,张之洞已经看到了工业救国的曙光。
那时候,西洋的坚船利炮让古老的中华帝国吃尽了苦头。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一次次的败仗让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为啥洋人的枪炮就是比咱们厉害?答案很简单——人家有好钢好铁。
张之洞心里清楚得很,要想自强,就得先有好的钢铁。
可是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世界文明古国,但在钢铁冶炼上却远远落后于西方。
全国上下,找不出一座像样的现代化钢铁厂。
"洋人的钢铁坚如磐石,咱们的还停留在老祖宗的手艺上。"
张之洞常常这样感慨。
他经常在深夜里独自一人,在书房里琢磨着如何才能让中国也有自己的现代钢铁工业。
【二】汉阳这块"宝地"
经过反复考察和权衡,张之洞把目光锁定在了汉阳。
这个选择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谋划。
汉阳地处长江中游,水运便利,这对于运输庞大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来说,简直是得天独厚。
更重要的是,附近的大冶铁矿储量丰富,质量上乘。
再往北一点,还有萍乡的优质煤炭。
铁矿、煤炭、水运,这三样现代钢铁工业的必需品,在汉阳都能找到。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啊。"
张之洞指着地图,对幕僚们说道。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需要的不仅仅是选址那么简单。
从德国购买最先进的设备,从欧洲聘请技术专家,修建厂房、铁路、码头......每一项都是烧钱的大工程。
张之洞掰着手指头算了一遍又一遍,最终得出了一个让他自己都心惊肉跳的数字——500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要知道,普通百姓一年的花销也就几两银子,就连京城里的富商大贾,身家能有几万两就算是了不起了。
【三】朝堂上的激烈争论
当张之洞把这个想法初步透露给同僚时,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支持的声音有,但反对的声音更多。
"张大人,您这是要掏空国库啊!"户部尚书翁同龢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500万两,这要是打了水漂,咱们怎么向皇上和太后娘娘交代?"另一位大臣也在旁边附和。
反对者们的理由很实在:大清朝刚刚经历了中法战争,国库本就不充裕。
这时候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搞什么钢铁厂,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可是张之洞心里有本账。
他深知,如果中国再不发展自己的工业,早晚会被西方列强彻底甩在身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今日不为,他日必悔。"
争论持续了好几个月。
有人说张之洞是"好大喜功",有人说他是"不知天高地厚"。
但也有人支持他的想法,认为这是中国自强的必由之路。
在这种纷纷扰扰中,张之洞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的问题,更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命运。
成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失败了,不但他个人声誉扫地,更会让那些反对洋务运动的人找到口实。
【四】关键时刻的最后一搏
经过了无数次的朝议和私下商讨,张之洞知道,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慈禧太后手中。
这位掌控了大清朝政半个世纪的女强人,她的一句话就能决定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是生是死。
光绪十五年冬月的一天,张之洞终于得到了面见慈禧太后的机会。
在颐和园的仁寿殿里,这场决定汉阳铁厂命运的对话即将展开。
慈禧太后坐在龙椅上,威严而不失雍容。
她已经听说了张之洞的这个"疯狂"想法,也知道朝堂上的争议有多大。
"张爱卿,你要的这500万两,可不是小数目啊。"
慈禧太后开口说道,语气中既有试探,也有关切。
张之洞深深一鞠躬:"老佛爷,臣深知这个数目巨大,但为了大清的千秋万代,这个险值得冒。"
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太监们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扰了这场关键的对话。
慈禧太后沉默了许久,她在思考着什么。
张之洞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分钟将决定他的命运,也将决定中国近代工业的命运。
这时候,慈禧太后突然问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问题......
【五】慈禧太后的"神回复"
"张爱卿,你说这钢铁厂建成了,能给咱大清挣钱吗?"
这个问题问得张之洞一愣。
他原本准备了一大堆关于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道理,却没想到慈禧太后关心的竟然是经济效益。
不过张之洞反应很快,立即回答:"老佛爷,这钢铁厂不但能挣钱,而且能挣大钱。
洋人的钢铁卖给咱们一吨要几百两银子,咱们自己造,成本只要几十两。
一年下来,光是节省的银子就够回本了。"
慈禧太后的眼睛亮了:"你说的可是真的?"
"千真万确。
而且咱们还可以卖钢铁给别的国家,就像洋人卖给咱们一样。"
张之洞越说越兴奋,"到时候不但不用花钱买洋人的钢铁,还能从洋人口袋里掏钱。"
听到这里,慈禧太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她沉吟了片刻,然后说了一句让张之洞当场变色的话:
"好,500万两银子太少了。
我再给你加200万两,你把这个厂子办得更大更好。
洋人能做的,咱们中国人也能做。
洋人做不了的,咱们中国人照样要做出来!"
张之洞听到这话,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脸色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
他万万没想到,慈禧太后不但同意了他的请求,还主动加码!
"老佛爷圣明!"张之洞跪倒在地,声音都有些颤抖,"臣一定不负圣恩,把汉阳铁厂办成天下第一!"
慈禧太后满意地点点头:"张爱卿,咱们大清朝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是时候让洋人看看咱们的厉害了。
你放手去干,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
【六】从"疯子"到"英雄"的华丽转身
消息传出后,整个朝廷都震惊了。
那些之前反对张之洞的大臣们,现在都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毕竟,这是慈禧太后亲自拍板的决定。
但更让人震惊的是慈禧太后的商业头脑。
她看中的不是什么民族大义或者富国强兵,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这种务实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者的心理变化。
张之洞拿到银子后,立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他派人到德国采购最先进的设备,聘请欧洲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同时在国内大量招募工人和管理人员。
汉阳铁厂的建设工程比想象中还要复杂。
光是运输那些巨型机器设备,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那些德国制造的高炉、轧钢机,每一件都重达几十吨,要从上海港口运到汉阳,中间要经过长江水运,还要修建专门的铁路支线。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这个工程,张之洞还专门从德国请来了几十个洋工程师。
这些金发碧眼的洋人在汉阳街头一出现,立即成了轰动全城的大新闻。
当地老百姓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洋人,都跑来看热闹。
【七】钢铁巨龙的崛起
经过三年的艰苦建设,汉阳铁厂终于在1893年正式投产。
当第一炉铁水流淌出来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座钢铁厂的规模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
厂区占地面积达到几千亩,拥有大小高炉十几座,各种机械设备上千台。
每天能生产钢铁上百吨,这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个奇迹。
更重要的是,汉阳铁厂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格局。
从此以后,中国再也不用完全依赖进口洋钢铁了。
虽然在技术上还有差距,但这已经是历史性的突破。
慈禧太后听到汉阳铁厂正式投产的消息后,非常高兴。
她特意下旨嘉奖张之洞,还给铁厂赐了"汉阳铁政局"的牌匾。
但更让慈禧太后高兴的是经济效益。
汉阳铁厂投产后不到两年,就开始盈利了。
不但节省了大量进口钢铁的费用,还开始向日本、东南亚等地出口钢铁产品。
正如张之洞当初承诺的那样,这座钢铁厂真的成了赚钱的机器。
【八】历史的启示
回过头来看,慈禧太后当时的决定确实是明智的。
汉阳铁厂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项目的成功,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慈禧太后支持这个项目的动机主要还是经济考虑,而不是什么现代化理念。
她看中的是钢铁厂的赚钱能力,而不是它对中国工业化的意义。
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者思维的局限性。
张之洞则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明白汉阳铁厂的战略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买卖,更是中国自强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远见,他才能够顶住各种压力,坚持把这个项目搞成功。
汉阳铁厂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大事业需要三个条件:远见、勇气和机遇。
张之洞有远见和勇气,慈禧太后的支持就是那个关键的机遇。
三者缺一不可。
今天的我们回望历史,或许会觉得500万两银子建个钢铁厂算不了什么大事。
但在那个时代,这确实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壮举。
它标志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在工业文明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正如张之洞所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有时候,改变历史的就是那些看起来"疯狂"的决定。
而历史也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配资手机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